(观察者网讯)近日,“眯眯眼”成为国人舆论焦点,英媒《每日邮报》也注意到中国相关舆情事件,并给予报道。
虽然《每日邮报》在文内未作明显点评,但其读者却大肆在评论区对“眯眯眼事件”指指点点。一些点赞数最高的评论,要么张口就是模特特别美;要么是诧异,“大多数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吗”“她们看起来很中国人,有什么问题吗”。
而这些发言正如部分注意到此情况的中国网友所言,“非常傲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对他们来如此定义我们。”
《每日邮报》报道截图
12月28日,《每日邮报》以《梅赛德斯-奔驰因广告中的‘眯眯眼’模特在中国引起强烈抵制,这家汽车制造商成为最新一个被指责延续了对亚洲人有害刻板印象的西方品牌》为题,报道了奔驰先前在中国“顶风作案”的操作。
报道表示,奔驰在其新款CLS豪华轿车广告中使用了画着吊梢眼式妆容的女性模特,这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被用户猛烈抨击。文章引用《环球时报》的报道,指出中国网友愤怒的原因是,“模特的妆容反映了西方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
随后,《每日邮报》回顾了迪奥争议照片事件,表示奔驰不是第一个“与中国公众发生冲突(fall foul of the Chinese public)”的西方品牌。报道放出了摄影师陈漫为迪奥拍摄的争议作品《骄傲的矜持》,但只是简单形容其展现了一个“化着暗色妆容、手拿手提包的亚洲模特”。
接着,报道就提到争议发生后品牌方的反应:陈漫为作品致歉,迪奥也回应批评说,“尊重中国人民情感”。相较之下,奔驰的广告当时还可以在微博上看到,“该汽车制造商尚未解决在中国的抵制问题”。需要补充的是,就在28日晚间,有网友发现奔驰已删除涉事微博及视频。
除了奔驰与迪奥的舆情事件,《每日邮报》也提及了中国品牌三只松鼠广告模特妆容争议。报道在介绍事件原委后,指出中国网友批评的点——“模特和妆容的选择刻意塑造了‘眯眯眼’形象”。文章随即也引用了一位中国网友的发言,称这位网友表示,这种“眯眯眼”形象是贬义的,而且深深植根于时尚行业,亚洲模特和他们的妆容风格经常被选择来迎合这种刻板印象。
另外,报道在最后也提到三只松鼠广告模特自称遭网暴一事,并援引《环球时报》称,这位模特的回应吸引了超过3.3亿的阅读量。
整体而言,《每日邮报》的这篇报道对一系列“眯眯眼事件”并未写下明显的点评语句,对“眯眯眼”这一形象也未作任何延伸介绍或讨论。文章更多的是在罗列这些舆情事件,以及其发展过程。
然而,其读者却大肆在评论区对“眯眯眼事件”指指点点。
点赞数最高的一条评论上来就反问:“用亚洲模特怎么了?”
点赞数第二高的评论,则很有西方“政治正确”那一套,张口就是:“这个模特太漂亮了,她应该被赞赏而不是被诋毁。”
而令人尤为光火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赞评论在诧异,像是在不懂“为何中国人不接受中国人的长相”:
“等等,一位中国摄影师用了一个看起来像中国人的中国模特而陷入麻烦?”
“我是错过了什么吗?她是亚洲人,有着看起来就是亚洲人的眼睛。”
“大多数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吗?这里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是在试图消灭亚洲长相的女性以及其他女性吗?”
“她们看起来很中国人,这有什么问题吗?”
在此,需要重申的是,诸如向上拉眼角等故意形成“眯眯眼”“吊眼梢”式表情效果,当前已是国际上公认的对华人乃至亚裔的歧视动作。今年6月,一名塞尔维亚女排选手在对阵泰国的比赛中向对手做出拉眼角举动,被国际排联处以禁赛两场和2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4.2万元)的惩罚。
连一些西方媒体如《**》也在此前报道中承认,“被夸张了的东方人特征,被异域猎奇心和文化优越感渲染、放大,深深印在西方人的集体想象之中,挥之不去。”
“人民日报评论”在28日针对“眯眯眼”争议也曾表示,我们要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涵养强大审美自信。但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不怀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就有“傅满洲”“查理陈”“苏西黄”这样的刻板印象,“眯眯眼”甚至成了一种辱华符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被这种歧视性的审美趣味给带歪了。
《每日邮报》这篇报道评论区所展现的情况,正如部分注意到这些发言的中国网友评价的那样,“非常傲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对他们来如此定义我们。”